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811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2021-03-31 07:43:35 来源: 作者: 点击:
(B类)
粤文旅函〔2020〕207号
黄海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助推文化湾区建设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综合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体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粤港澳三地山水相连、同宗同源、文化相通,历来文化交往频繁,为大湾区文化融合提供了较好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指出要“共建人文湾区”,并将“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确定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对新时代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大湾区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您提出的三方面建议与我省推进“人文湾区”建设的思路和举措是一致的,促进三地文化和情感融合、构建大湾区“文化共同体”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一、关于进一步发掘和利用岭南特色文化
(一)传承发展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美术等传统艺术形式
正如您所说,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美术是最具岭南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是开展粤港澳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粤剧为历年来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下三地合力推进的重要工作内容,经三地联合申报,粤剧于2009年9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年来,粤港澳三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相互借鉴成功经验,积极探讨粤剧的传承发展,合力在培养人才、传承传统技艺和经典剧目、创排创作新剧目、搭建交流平台、普及推广粤剧艺术以及出台保障措施等方面成功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和活动。三地联合打造了粤港澳粤剧群星荟、粤港澳粤剧新星汇、粤港澳青少年粤剧艺术交流夏令营等一系列交流活动品牌,推出了《胡不归》《镜海魂》等重点剧目。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深圳粤剧团、珠海粤剧团、佛山粤剧传习所等省内知名粤剧院团赴港澳交流演出频繁,广东粤剧院还以演出、讲座、体验等形式赴港澳开展粤剧进校园演出活动。实践证明三地目前的合作模式既符合各自现行制度和体制要求,又有效推动了粤剧在三地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我省大力挖掘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近年来创作推出了一批弘扬广东音乐、岭南美术的舞台精品力作。舞剧《沙湾往事》以广东音乐发源地沙湾古镇“何氏三杰”等音乐人为创作原型,艺术化展现了广东音乐气节高尚、催人奋进的独特魅力,该剧多次赴港澳演出并取得热烈反响;大型民族交响套曲《丝路粤韵》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旅程将广东音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域风情融会贯通,国内外巡演及进校园演出获得广泛赞誉;正在创排的舞剧《岭南秋雨》(暂名)反映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及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陈复父子的革命历程,即将于今年11月正式首演并参加广东省艺术节。
下一步,我们将吸纳您的建议,推动粤港澳三地按照“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的要求,发挥方言相同、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同根、生活同源、商缘相通的优势,共同传承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大湾区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凝聚开放、务实、包容、敏行的精神特质,大力加强岭南画派、广东音乐、地方戏剧等岭南传统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扩大影响力和辐射面。以岭南文化为共同根脉和桥梁纽带,促进湾区内文化互联互通、民心交流交融。
(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
我们认同您提出的“充分利用岭南历史文化资源为大湾区建设服务”,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目的也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以来,我省积极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将价值突出、保存较好、资源丰富、能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的游憩通道,包括沿袭历史线路的陆路和水路,以及沿线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景观,构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通过有效串联、三地共建,一方面共同展示文化交融性和岭南文化特质,另一方面丰富三地民众的文化记忆、加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经过对大湾区游径价值提炼、综合调查研究、总体规划研究、专项实地研究,并征求各地市各单位意见,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于今年6月共同印发《关于发布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第一批)的通知》,确定了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等5个第一批主题游径线路,并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正式对外发布。同时主动延伸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将抗战时期华南及港澳院校内迁办学的一批具有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办学遗址打造成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完善基地配套建设,梳理岭南地区教育文化发展脉络,开展研学旅行系列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收您的建议,积极做好文化遗产游径的宣传推广提升工作,包括开展文化遗产游径标识系统建设和景观改造,加强与香港、澳门文化旅游部门对接沟通,策划大湾区游径和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游径系列宣传报道,丰富游径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为城市旅游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载体。同时串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通过线性要素融合大湾区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历史文化资源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加深三地民众的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
二、搭建促进文化深度交融平台
(一)举办大湾区标志性文化、体育、旅游盛事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品牌,2019年6月,广东省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大湾区“9+2”各城市同步启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艺术节有效整合了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促进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三地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以“一地为主、三地联动”的方式推动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作为。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将于2020年9月至10月举办,以“放歌大湾区·逐梦新航程”为主题的综合晚会将在广州作为启动仪式,香港、澳门及大湾区各城市同步上演包括综合节目、地方戏曲、话剧、音乐剧、芭蕾舞、现代舞、民乐、交响乐、声乐等大湾区原创和具有岭南特色的节(剧)目共约50场。我们将继续做好第二届艺术节的组织宣传等各项工作,持续扩大影响,彰显特色,打造大湾区文化交流品牌。
省体育局支持弘扬以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举办广东省龙舟锦标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龙舟夏令营、广东省龙狮锦标赛、广东省传统武术套路(传统项目)锦标赛等传统项目赛事活动,打造以龙舟、龙狮为载体的大湾区赛事交流平台。联合港澳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群众性网球赛事活动、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自行车挑战赛、粤港澳大湾区台球公开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舞蹈大赛等国际性、区域性体育品牌赛事,推动大湾区城市体育、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继续举办“省港杯”“粤澳杯”足球赛,延续粤港澳足球友好交流传统。与香港赛马会签署“大湾区体育项目合作备忘录”,深化双方在相关体育项目的合作,组织开展演示性速度马术比赛、粤港青少年马术联赛等赛事。
去年举办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广东旅游文化节均突出大湾区特色,邀请了香港、澳门特区文化部门、旅游部门、文旅界人士等参与,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机构和文旅企业深化合作搭建共商、共建、共享平台。其中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首次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组织大湾区范围内优质文化企业和创意产品参展,展示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成果;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设置港澳旅游目的地官方机构、景区景点、旅游企业展区,提供独特且新鲜的旅游资讯、旅游风貌和旅游服务,吸引了众多市民和买家前往参观咨询。
《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粤港澳三方还积极举办多层次、多领域交流活动。在广州举办首届大湾区媒体峰会,以“一流湾区、媒体担当”为主题,凝聚粤港澳媒体共同探讨协同发展之策,形成了境内外媒体聚焦大湾区建设的舆论氛围。澳门特区政府主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文化使命国际论坛”,来自10多个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到会发言,三地政府主要领导出席论坛并号召发挥协同效应,增强大湾区文化交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重要文化、体育、旅游活动的集聚和辐射效益,以岭南文化为底色,整合优质资源,粤港澳三地联动,发掘和推广大湾区“9+2”各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品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并进。
(二)推动粤港澳文化交流制度化、常态化
粤港澳三地双向文化交流频繁,人员往来密切,开展文艺演出及美术、文物展览的批次人次常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粤港澳三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于2002年建立了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每年轮流由粤港澳三地担任东道主召开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迄今已成功举办20次,先后签订了一批富有成效的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协议及规划并予以实施。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多年来为推进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常态化创新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地在艺文、图书、文博、非遗保护、文化创意、文化资讯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保持密切的工作沟通,共同探索交流合作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项目创新等,打破常规的地域、领域或界别的壁垒,进一步促进三地政府文化部门之间、文化部门与社会团体、热心人士等方面的合作。鼓励及推动民间交流,加强资源统筹,丰富交流形式和层次。以此构建更加紧密和完善的工作网络,形成共同推动三地文化繁荣发展的合力。
(三)加强粤港澳青年文化交流
省教育厅重视将人文交流融入青少年交流活动中,自2016年起与港澳教育部门合作举办粤港澳姊妹学校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及汇演活动,弘扬与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大力培养粤港澳三地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香港)中华礼仪教育活动,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华礼仪教育合作机制,鼓励粤港澳青少年共同学习中华礼仪文明;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中学生语言文化夏令营活动,以语言文化学习和岭南文化体验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讲座、文化研学、素质拓展、青少年中华礼仪课程等活动,推动港澳与内地学生共同提高文化修养、提升文化自信。
省文化和旅游厅多年来联合香港、澳门文化部门,以加深港澳同胞对祖国的文化认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打造了“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粤港澳青少年艺术夏令营”“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等多个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品牌。自2009年起联合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高等教育局成功举办了11届“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活动通过组织粤港澳青年大学生实地走访,使港澳青少年充分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同根同源同流文化基因工程,找准共同文化基因,发掘历史文化记忆,以青少年更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活动,提高亲缘意识和文化认同。强化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加强宪法和基本法、国家历史、近代史开篇地的宣传教育。实施港澳青年实习计划,吸引港澳青年在粤实习、就业、创业,推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三、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合作
省委宣传部去年印发了《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从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圈、推动粤港澳青少年交流交心交融、携手共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方面制定了详尽的措施计划。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合作,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建议,省委宣传部提出的落实举措有:
(一)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带。围绕“一带一路”,共同发展文化创意、出版、影视、音乐、版权、演艺娱乐、时尚文化、动漫游戏等产业。建设广州全国文化创意创新中心城市、深圳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珠三角其余各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大湾区文化创意企业孵化中心,集聚发展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建设南方(广东·佛山)影视中心等,支持珠影文化产业园升级为大湾区电影港。合办一批出版机构,合作编辑出版澳门回归20周年丛书等,打造大湾区品牌图书。共同发展音乐产业,建设数字音乐新生态联动服务平台、中山翠亨海鹰音乐谷、大湾区国际音乐教育培训基地等。推进印刷业合作发展,共建高端印刷产业园区,发展数字印刷、绿色印刷等。推动文化制造业深入合作,转型升级。
(二)构建互联互通、活力活跃的现代文化市场。鼓励合作建设出版物发行网络、数字电影院线、演出院线、文化电商等现代文化流通体系。健全文化产业合作机制,建设好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鼓励在多领域组建产业联盟,打造产业交流合作平台。高水平办好深圳文博会、东莞漫博会、广东国际旅博会等,支持办好香港国际影视展、香港书展、设计营商周以及深港设计双城展、深圳澳门国际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打造一批国际文化会展品牌。创新大湾区“文化+金融”体系,建立大湾区“文创+金融”产业中心,鼓励湾区内建立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设立大湾区旅游交易中心、海外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支持澳门设立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产业交易中心。
(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新业态集群。紧盯新一代人工智能、5G网络、4K/8K超高清电视、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共同发展数字出版、网络文化、动漫网游、数字娱乐等文化新业态。建设新媒体4K云服务平台、智慧广电南粤云、版权云平台等,推动广东4K超高清频道在大湾区全面落地,建设4K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和4K节目制作创意产业基地。依托广东国家网游动漫基地,实施精品游戏工程,打造国际化游戏电竞平台,做强做大游戏电竞业。协同发展网络文化,建设国际一流的网络文化湾区。
(四)共建中国南方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好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广州市天河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深圳)工程,依托广东自由贸易实验区,合作新建一批省级文化贸易示范园区和基地,培育发展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打造一批文化出口品牌。实施粤版图书“走出去”工程、互联网电视“走出去”工程等。抓好出版物、影视动漫、文艺演出、网络游戏等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0年7月7日
原文链接:http://whly.gd.gov.cn/open_newrdjy/content/post_3032210.html